一项涵盖超过24万人的最新研究发现,摄入越多超加工食品,过早死亡的风险也越高。
这项发表在《美国预防医学杂志》的研究由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 Carlos Augusto Monteiro 领导。他指出,调查对象为30岁至69岁人群。数据显示,若每日热量中超加工食品比例增加10%,过早死亡风险就会上升近3%。
Monteiro 是“超加工食品”这一概念的提出者,2009年他创建了NOVA食品分类系统,将食物按加工程度划分为四类:
第一级:几乎未加工的天然食材,如水果、蔬菜、肉类等;
第二级:用于烹饪的原料,如盐、植物油等;
第三级:简单加工食品,如罐头、冷冻蔬菜;
第四级:超加工食品——几乎不含真正食材,通常由廉价原料化学加工而成,并加入人工新增剂,增强口感和上瘾性。
Monteiro 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的评论中指出:“没有证据表明人体能适应这类食物,身体可能将其视为有害物质,最终影响多种系统运作。”
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说法。消费者品牌协会的副总裁 Sarah Gallo 认为,这类研究容易误导大众。“过度妖魔化超加工食品,可能反而让低收入者更难获取营养。”她担心这可能加剧饮食不平等。
常见的超加工食品包括甜甜圈、包装零食、速食、早餐麦片、冷冻餐和含糖/无糖饮料等。过去的研究也显示,这类食物与心脏病、焦虑、抑郁、睡眠障碍、肥胖、2型糖尿病甚至精神疾病的风险均有关联。
一项2024年5月的新研究指出,即使整体饮食看似健康,只要超加工食品比例上升10%,也可能提高认知衰退和中风风险。2023年的研究还发现,它与上消化道癌症发病率上升有关。
目前估计,美国人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占比约55%;儿童的热量来源中,有2/3来自这类食品。
该研究也试图量化影响:如果2017年美国能完全消除超加工食品摄入,可能避免超过12.4万起过早死亡;在哥伦比亚和巴西等摄入比例较低国家,也能分别减少约3000人和2.5万人的早逝。
不过,专家提醒,应谨慎解读。研究未能证明因果关系。牛津大学的 Nerys Astbury 和剑桥大学的 Stephen Burgess 都指出,虽然数据揭示了关联,但无法排除其他潜在风险因素,如缺乏运动或整体生活方式。塔夫茨大学的 Fang Fang Zhang 则表示,完全不吃超加工食品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,因此研究可能高估了风险。
但她也强调,“相关性反复在多个国家和文化中出现,这已不能忽视”。